home
wechat
video
phone
同期隆重推出
距 SNEC 2025 EXPO 开幕 xx

我国月度用电量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,创全球新纪录!

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7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0226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8.6%。这不仅是中国月度用电量首次突破一万亿千瓦时,也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这一用电规模。

那么,“1万亿千瓦时”到底是什么概念?横向比较,它相当于日本全年的用电总量;纵向来看,它是2015年7月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的约两倍。

 

 

 

用电量一直被视为经济发展的“晴雨表”。此次突破万亿,一方面受到高温天气影响,居民生活用电显著上升;另一方面,也离不开生产、消费等多个环节的强劲拉动。

生产端表现活跃。例如浙江宁波某新能源汽车工厂,7月份日整车出厂量超过450辆,订单量已超过原年度计划。当地汽车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%。新兴产业如集成电路、智能设备制造等增长迅速,人工智能大模型带来算力需求显著提升,新质生产力正成为用电增长的重要推动力。

 

 

消费市场也在持续升温。在江苏,单场观众超6万人的“苏超”赛事带动健身休闲场所用电量同比增长23%。餐饮、住宿、夜间经济同样表现亮眼,7月全省餐饮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.1%,景区和住宿业用电量也分别增长10.3%和5.3%。“村超”“浙BA”等群众性赛事不断拓展,带动多场景消费,拉动相关行业用电增长。

 

 

绿色转型也在推动用电结构变化。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,充电需求大幅上升。截至7月底,全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达1669.6万个,同比增长53%,预计全年充电量将与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相当。从“新三样”出口畅销,到绿色材料增产、零碳园区不断涌现,绿色生产力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
 

 

工厂产线运转、数据中心计算、夜市街区人气旺盛——这样的繁荣景象,也带来了电力负荷的挑战。截至8月21日,国家电网经营区最大负荷已6次刷新纪录,6个区域电网在夏季负荷同时创新高,为近8年来首次。

面对巨大的用电压力,我国电力系统依然保持平稳运行,未出现拉闸限电情况。这背后的支撑是什么?

首先是电源充足。煤电、气电有效保供,水电、风电、光伏等清洁能源发挥重要作用,抽水蓄能、新型储能等调节能力持续增强。截至7月底,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36.7亿千瓦,同比增长18.2%,相当于160多个三峡电站的装机规模,共同筑牢电力保供基础。
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电力结构的“含绿量”不断提升。上半年,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5.6%,占全国总发电量近四成,超过第三产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量之和。

 

 

其次是电网强大。电力发得出,更要送得到。迎峰度夏前,陇东—山东、哈密—重庆等跨省区输电通道相继投产。其中哈密—重庆工程单日最大输送电量约占重庆日均用电量的五分之一。通过利用东西时差、南北温差,大电网实现“全国一盘棋”,有效开展余缺互济,保障电力平稳供应。

 

 

此外,各地应对措施灵活多样。安徽推出居民“节电响应”活动,降低用电可获电费奖励;四川试点居民小区虚拟电厂,车主在高峰时段向电网放电可享免费充电。分时电价、精准节电等机制有效缓解了供需紧张。

 

 

我国电力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歇。从1949年全年发电量仅43亿千瓦时,到2024年预计突破10万亿千瓦时,占全球总发电量约三分之一,电力供应更加坚韧、绿色,点亮美好生活的同时,也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 

 

 

突破万亿千瓦时的背后,离不开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、特高压电网的工程实力,以及正在成形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机制。

截至今年6月底,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21.59亿千瓦,约占全国总装机的59.2%,装机规模与增速均稳居世界第一。国家能源局提出,到2027年全国新能源利用率将不低于90%,为电力系统消纳能力提供坚实支撑。

特高压建设同样进展显著。8月20日,宁夏-湖南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投运,每年可送电超360亿千瓦时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国已开工19条特高压工程,总投资超3800亿元,总里程可绕地球赤道一周以上。如今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、技术最先进的超远距离输电网络,为“西电东送”和能源优化配置提供关键支撑。

更令人期待的是,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正在加速。今年7月,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发文推动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,目标2025年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。该机制支持西北、蒙西、云贵等绿电资源跨区输送南方和长三角,用户也可自主选择中长期、现货及绿电等多种交易品种。

从茫茫戈壁的风电光伏基地,到纵横全国的特高压电网,再到日益完善的电力市场机制——中国正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提供坚实的“中国方案”,不仅点亮了千家万户,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。

电通天下,能达未来。我们期待下一个纪录的到来。

特别声明:本网引用转载自其他机构、网站的内容,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,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内容仅供参考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,请联系本网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