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
wechat
video
phone
同期隆重推出
距 SNEC 2025 EXPO 开幕 xx

“专注储能”的胜利:一家企业的逆袭与行业风向之变

“动力+储能”,还是只选一条路?这个问题曾让不少储能企业犹豫不决。

但随着8月22日海辰储能在重庆铜梁迎来第100GWh产品下线,答案正逐渐清晰。“我们从成立之初就坚定选择‘专注储能’。”海辰储能重庆制造基地总经理叶蓁表示,“我们具备从材料到产品、从系统集成到整站服务的全链条能力,一切都是为储能而生。”正是这种专注,让海辰的出货量排名从2023年的全球第五跃升至今年的第二位。

 

 

近几年,储能行业投资火热,竞争日益激烈。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统计,2024年中国储能电芯规划产能已超1000GWh,但实际出货量仅约300GWh,产能利用率低于35%,行业压力不小。

但今年市场出现了新变化。“从3月开始,我们在厦门和重庆的基地就一直满产运转,订单已经排到了九、十月份。”海辰储能制造板块负责人透露。

市场风向真的变了吗?长时储能正成为新焦点。

回顾2019年,国家层面出台多项政策,明确电网侧储能不得计入输配电价,导致相关项目投资放缓。那时,动力电池乘风而起,政策、资本、技术一应俱全,而储能还处于摸索阶段。

海辰储能却在2019年底成立时毅然选择了储能这条少有人走的路。“我们相信,动力电池只是新能源的入口,而储能才是实现‘源网荷储’闭环、真正改变能源结构的关键。”该负责人补充道。

政策也在不断释放积极信号。今年2月,国家能源局发布《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》,强调要加强长时储能等技术攻关;《新型电力系统蓝皮书》进一步提出,2030年至2045年间要逐步实现日级以上时间尺度的调节需求。

企业随之而动。宁德时代、亿纬锂能等巨头纷纷加码长时储能。海辰则更早一步——2021年就开始布局这一方向,并在2023年底发布全球首款千安时储能电池,今年6月已在重庆实现量产。

大容量电池的核心优势在于降低度电成本。对投资者来说,安全是前提,经济性才是关键——能否用更低的成本存储更多能源,仍需市场进一步验证。

除了技术转型,需求端也在回暖。尽管产能过剩仍是行业隐忧,但多家头部企业生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转,订单多到“客户加价也排不上号”。有业内人士将当前阶段比作“储能界的2016-2017年”,正处于爆发前夜。

海外市场成为另一增长引擎。2025年上半年,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同比增长97%。海辰储能的海外收入占比已从1%提升至28.6%,毛利率超40%。他们通过“本地化运营”策略,在海外布局基地,实现快速响应和端到端服务。

中国储能企业出海,也不再是简单卖电池,而是转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。例如三一硅能在非洲推出“光储柴一体化”方案,帮助客户降低用电成本约50%,并通过“投建营一体化”模式带动全产业链出海。

如今,储能不再只是能源的“配角”,而是正在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能够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的企业,将在下一阶段竞争中占据先机。

特别声明:本网引用转载自其他机构、网站的内容,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,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内容仅供参考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,请联系本网删除。